擁有自己的小天地,孩子雀躍不已。圖片來源/Stephanie Sicore。
肯亞一樹頂旅館之外觀。圖片來源/ASH。
左上|伊莉莎白女王二世。圖片來源/NASA/Bill Ingalls。
右上|Around yhe oak樹屋。圖片來源/baumraum.de。
左上|特殊架構方式的Plendelhof樹屋。圖片來源/Alasdair Jardine。
右上|讓樹幹貫穿樹屋中間,穩固性提升。圖片來源/Nicolas Boullosa。
左上|孩子能親自參與建造樹屋的過程,培養合作的重要性,也訓練孩子遇到困難需設法解決。圖片來源/Warren Long。
右上|家用設備齊全的樹屋,圖中為廚房一隅。圖片來源/Jinx McCombs。
左上|台南安平樹屋一隅。圖片來源/Jonathan Chen。
右上|樹根盤踞於屋牆,盤根錯節,與房屋融為一體。圖片來源/Ethan Chan H C。
為了追求陽光,樹木從屋內穿出屋外,圖片為台南安平樹屋外觀。圖片來源/思弦 張。
小時候,是不是希望擁有一座秘密基地,一座可以收藏所有寶物的秘密基地?在那裡,不用擔心自己的珍藏會被奪走;在那裡,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;在那裡,除了擺滿寶物,還有滿滿的夢想。
找一個樹屋夢想
追溯樹屋歷史
回顧樹屋的文化與歷史,最早的樹屋可沒這麼浪漫。簡單來說,憑藉樹木枝幹的結構,在樹冠中搭建而起的小屋,即被稱為樹屋。
追溯早期,身處於原始叢林的古人,住在樹屋單純是為了生存需求,為了躲避野獸與風雨;直到中世紀時,樹屋脫離了實用的需求,進而演化成一種獨特的居住方式;甚至在文藝復興時期,法國皇室還曾經以大理石做為素材,完成了一棟華美的大理石樹屋,令人讚嘆不已;直至近代,我們不再依賴樹屋生存,樹屋則退居為親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。
追溯早期,身處於原始叢林的古人,住在樹屋單純是為了生存需求,為了躲避野獸與風雨;直到中世紀時,樹屋脫離了實用的需求,進而演化成一種獨特的居住方式;甚至在文藝復興時期,法國皇室還曾經以大理石做為素材,完成了一棟華美的大理石樹屋,令人讚嘆不已;直至近代,我們不再依賴樹屋生存,樹屋則退居為親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。
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
在國外,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,這是父母對孩子們的承諾。能擁有一個樹屋做為自己的私密空間,不僅是孩子的願望,對成年的大人來說,樹屋更是童年夢想的延續,在美國不僅有樹屋愛好者協會以及樹屋指南網站,更有一個成立於1996年的樹屋學院,專門傳授製作樹屋的訣竅。
肯亞一樹頂旅館之外觀。圖片來源/ASH。
上樹是公主,下樹變女王
肯亞有間著名的旅館-樹頂旅館(Tree Lodge),源自於1932年由英國軍官建造於無花果樹上的樹屋。1952年,當時還是公主身份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(Elizabeth II)與其丈夫至肯亞度蜜月,夜晚就在那間樹屋休息,入夜時分,從樹屋房間往外看,鹿與象就在鄰近的池塘邊飲水休息,往天空望,漫天星星披覆大地,在樹屋裡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美好與寧靜。某天清晨,伊莉莎白公主接聞其父王喬治六世(George VI)駕崩的噩耗,便在肯亞的樹屋裡登基搖身一變為伊莉莎白女王二世,隨後回到英國,另進行加冕儀式。
中國坊間諺語「飛上枝頭變鳳凰」的幻夢,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故事是最佳的詮釋,也因此,當地傳說著「樹頂旅館可能改變你一生的命運」,若有機會到肯亞旅遊,不妨親身體驗居住於樹屋中的心靈舒暢。
中國坊間諺語「飛上枝頭變鳳凰」的幻夢,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故事是最佳的詮釋,也因此,當地傳說著「樹頂旅館可能改變你一生的命運」,若有機會到肯亞旅遊,不妨親身體驗居住於樹屋中的心靈舒暢。
左上|伊莉莎白女王二世。圖片來源/NASA/Bill Ingalls。
右上|Around yhe oak樹屋。圖片來源/baumraum.de。
樹屋專門建築師
在德國有一位Andreas Wenning建築師,他成立了一個特別的建築工作室「Baumraum」,他們不蓋一般人居住的房子,他們是一個建造樹屋的專業團隊!
原來,Andreas的樹屋夢想自幼時便開始萌芽,他尤其喜歡「泰山」,嚮往泰山能夠在森林裡與動物一同生活的情景,那自由自在的畫面深深烙印在他心中。Andreas在2003年成立了Baumraum工作室,秉持建築與自然共存共生的想法,利用自己多年的建築師經驗,成功的在奧地利、匈牙利、義大利、巴西與美國等地,構築了近30件精彩的樹屋作品,不僅一圓自己的夢,也帶領更多人一起攀上樹屋的自在。
Baumraum團隊不僅深諳建築結構,亦相當精通樹木構造與園藝原理,因此每一間樹屋皆能因應周遭樹種與植被差異,設計出不同的外型與特色,譬如建造於德國巴蘇姆(Bassum)的樹屋作品-Plendelhof,就以諾亞方舟的懸掛方式吊在兩棵樹之間;以及Around the oak是搭造在11公尺高的橡樹林中,樹屋外型及架構方式皆因地制宜。
原來,Andreas的樹屋夢想自幼時便開始萌芽,他尤其喜歡「泰山」,嚮往泰山能夠在森林裡與動物一同生活的情景,那自由自在的畫面深深烙印在他心中。Andreas在2003年成立了Baumraum工作室,秉持建築與自然共存共生的想法,利用自己多年的建築師經驗,成功的在奧地利、匈牙利、義大利、巴西與美國等地,構築了近30件精彩的樹屋作品,不僅一圓自己的夢,也帶領更多人一起攀上樹屋的自在。
Baumraum團隊不僅深諳建築結構,亦相當精通樹木構造與園藝原理,因此每一間樹屋皆能因應周遭樹種與植被差異,設計出不同的外型與特色,譬如建造於德國巴蘇姆(Bassum)的樹屋作品-Plendelhof,就以諾亞方舟的懸掛方式吊在兩棵樹之間;以及Around the oak是搭造在11公尺高的橡樹林中,樹屋外型及架構方式皆因地制宜。
左上|特殊架構方式的Plendelhof樹屋。圖片來源/Alasdair Jardine。
右上|讓樹幹貫穿樹屋中間,穩固性提升。圖片來源/Nicolas Boullosa。
每間樹屋都是唯一
美國樹屋指南網站特別提到:「絕不可能出現兩間完全一樣的樹屋,因為不可能有形狀完全一樣的兩棵樹。」
基本上,樹屋可以搭建於任何樹種之上,但建議的選擇是是質地堅挺的橡樹、栗樹、梣樹與大型針葉樹等等。以蓋一間樹屋為例,安全性與持久性是建造的首要考量,詳實地分析樹木結構、樹幹堅固程度與周遭環境之後,緊接而來的,便是著手搭建。樹屋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種類,一種是以樹木主幹為軸,進行環形建造;另一種是將外牆緊貼樹枝,小心搭建;另有依託著數棵樹木搭建而成。
尋常人家搭建的樹屋其實相當簡陋,主要以木板做為地面,四周再以欄杆圍起;但Baumraum團隊建構的樹屋並非如此簡易,除了房屋必須要通過長梯與地面連結之外,同時附上許多基本設備,譬如迷你廚房、暖氣與玻璃窗等,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,更甚者,由於堅持「自然與人共存」的理念,在能源利用上更採用了綠色資源的方式重新利用,譬如雨水採集器、太陽能儀表板以及風力集能設備等,顧及生活細節的需求,讓樹屋所供給的不只是物質層面,更能療癒心靈的自足空間。
基本上,樹屋可以搭建於任何樹種之上,但建議的選擇是是質地堅挺的橡樹、栗樹、梣樹與大型針葉樹等等。以蓋一間樹屋為例,安全性與持久性是建造的首要考量,詳實地分析樹木結構、樹幹堅固程度與周遭環境之後,緊接而來的,便是著手搭建。樹屋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種類,一種是以樹木主幹為軸,進行環形建造;另一種是將外牆緊貼樹枝,小心搭建;另有依託著數棵樹木搭建而成。
尋常人家搭建的樹屋其實相當簡陋,主要以木板做為地面,四周再以欄杆圍起;但Baumraum團隊建構的樹屋並非如此簡易,除了房屋必須要通過長梯與地面連結之外,同時附上許多基本設備,譬如迷你廚房、暖氣與玻璃窗等,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,更甚者,由於堅持「自然與人共存」的理念,在能源利用上更採用了綠色資源的方式重新利用,譬如雨水採集器、太陽能儀表板以及風力集能設備等,顧及生活細節的需求,讓樹屋所供給的不只是物質層面,更能療癒心靈的自足空間。
左上|孩子能親自參與建造樹屋的過程,培養合作的重要性,也訓練孩子遇到困難需設法解決。圖片來源/Warren Long。
右上|家用設備齊全的樹屋,圖中為廚房一隅。圖片來源/Jinx McCombs。
台灣樹屋的代表-安平樹屋
除了在國外有樹屋文化,台灣也有代表性的樹屋,不過外國的樹屋是為了讓人居住而建造,在台南安平的樹屋卻是因為二次大戰後成為廢墟,任由榕樹寄生,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屋樹共生奇景。
走進其中,盤根錯節的榕樹攀附於牆面,幾乎讓人忘記它原是一棟建築。被暱稱為台版吳哥窟「塔普倫寺」的樹屋,濃密的樹葉遮擋了頭頂上的陽光,樹根反倒成了磚牆,屋頂則是枝葉,與我們認知中的樹屋可謂大相逕庭,但後來所搭建的木棧道與鋼製空橋,穿過了這些氣根與枝幹,讓遊人行走時宛如探險一般,每個轉角,都是一個驚喜,走著走著,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,時間在此鋪成自然的模樣,生生不息的繼續茁壯。
談起安平樹屋由來已久的歷史,它最早被當作洋行倉庫,其紅磚來自熱蘭遮城,而木屋結構、門楣窗框可推測出其乃日本人建造,「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」是它的其中一個名字,然而經過將近半世紀的歲月,最後安平樹屋被編制於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中,自2004年開始提供遊客參觀。
►跟著KD去旅行走進其中,盤根錯節的榕樹攀附於牆面,幾乎讓人忘記它原是一棟建築。被暱稱為台版吳哥窟「塔普倫寺」的樹屋,濃密的樹葉遮擋了頭頂上的陽光,樹根反倒成了磚牆,屋頂則是枝葉,與我們認知中的樹屋可謂大相逕庭,但後來所搭建的木棧道與鋼製空橋,穿過了這些氣根與枝幹,讓遊人行走時宛如探險一般,每個轉角,都是一個驚喜,走著走著,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,時間在此鋪成自然的模樣,生生不息的繼續茁壯。
談起安平樹屋由來已久的歷史,它最早被當作洋行倉庫,其紅磚來自熱蘭遮城,而木屋結構、門楣窗框可推測出其乃日本人建造,「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」是它的其中一個名字,然而經過將近半世紀的歲月,最後安平樹屋被編制於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中,自2004年開始提供遊客參觀。
左上|台南安平樹屋一隅。圖片來源/Jonathan Chen。
右上|樹根盤踞於屋牆,盤根錯節,與房屋融為一體。圖片來源/Ethan Chan H C。
為了追求陽光,樹木從屋內穿出屋外,圖片為台南安平樹屋外觀。圖片來源/思弦 張。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