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專欄

2017.03.30

再見塑膠袋,無塑國度盧安達

再見塑膠袋,無塑國度盧安達(圖)
配合實施政令內容,國民常在集會場所學習新事物。圖片來源/ Green Fund Rwanda。


一杯飲料、一個便當,在台灣,即使便利商店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,它的身影,仍然隨處可見。面對這個最輕盈的環境負荷,非洲國家盧安達(Rwanda)2003年便頒布禁用塑膠袋政令,成就一樁許多開發中國家也望其項背的大事。

 

告別血的歷史 展望視野2020計劃

盧安達共和國,你可能透過電影認識她,也有可能從未聽過這個名字,1994年的種族屠殺事件讓每每談及這裡,便多了一分惋惜。動亂平復後,卡加梅總統擬訂一項國家發展進程[1],期望盧安達在2020年能成為中等收入國家,而禁用塑膠袋政令的發佈與執行,更向全世界展現她的決心。
2003年,當我們還在享受塑膠袋帶來的便利與美好,盧安達卻毅然決然拒絕了它,成為全球第一個禁用塑膠袋的國家。一張張「禁止使用非生物可分解聚乙烯」(the use of non-biodegradable polythene bags is prohibited)標語在機場提醒著旅客,連行李箱內的塑膠袋也會被攔下、沒收,長期的嚴格把關,讓塑膠袋功能漸漸被紙袋取代。
[1]Vision 2020是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於2000年執行的國家發展計劃。

瀕危動物山地大猩猩為盧安達帶來觀光財
瀕危動物山地大猩猩為盧安達帶來觀光財圖片來源/MoneLoe

 

從禁用到禁產 徹底無膠化

為了成為全球第一「無膠國度」,盧安達最終目標是停止各種塑膠在國內流通,2008年起禁止國內廠商生產任何塑膠袋,憲法更明定:「每位國民皆有權享受健康安全的環境」,並列出國民義務:「守護環境,宣揚優良環境的必要」。面對大量沒收及禁用的塑膠袋,考量大肆焚燒會造成嚴重空氣污染,任意棄置則擔憂下水道系統堵塞,評估後,官方制定了一項既可以減少使用塑膠,又可以促進經濟的方案:以減稅鼓勵製造商回收塑膠袋,改造成環保袋。
推行效果如何呢?走一趟市場,不難發現婦女都以塑料環保袋盛裝購得物品,即使是零散的種子或穀糧,都沒有再進行多餘包裝就直接落入袋內,簡單用布包妥後便頂在頭上帶走,「拎得大包小包」的購物風景在這裡有著不一樣的詮釋,也看見盧安達無膠化的落實與後續方案的成功。

Julien Harneish
不論環保袋大小,常見婦女將其頂於頭上。圖片來源/Julien Harneish。

 

非洲冉冉之星 用永續發展和平

顛覆非洲窮苦印象,這個曾被聯合國評為最貧窮的國家,動員國民上下解決環境問題,齊力從歷史傷痛中走出。這裡沒有其他非洲國家隨處可見的垃圾山,樹枝上也不見懸蕩的塑膠袋,經歷了大屠殺的國民更能體會到和平的寶貴,意識到團結一致、和平共處、友好往來才能夠實現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。
民心的高度凝聚,也反映於其他政策,像是貧民窟改造計劃、全民清潔運動等,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末,集會場所便會聚集所有18~65歲的市民參與學習各項事務,萬眾一心的支持與配合,令這曾經發生種族滅絕的國家迅速恢復。現在,有人稱呼盧安達為非洲的新加坡,這顆冉冉之星,正用她的方式在世界發光。
►散播和平種子,讓綠帶蔓延大地

塑膠袋隨風飄盪
右上|塑膠袋隨風飄盪對環境帶來相當大的負擔。圖片來源/Owen Parris。
返回列表
BACK TO TOP